2025-11-03
學術分享一:《小分子臨床檢測的挑戰與實踐》

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于艷華教授圍繞“細胞因子的臨床診療應用價值及拓展”展開深度分享,強調其核心價值集中體現在“精準診療支撐”與“免疫功能評估”兩大維度,為檢驗賦能價值醫療提供了清晰實踐路徑。于教授系統闡述細胞因子檢測在感染性疾病、自免疾病、腫瘤等領域的臨床價值,同時以詳實的案例數據揭示了其最關鍵的價值,即給臨床提供了“免疫狀態的晴雨表”,助力臨床從“經驗判斷”實現到“精準指導”的跨越;在艾滋病治療中,IFN-γ可通過激活巨噬細胞增強抗病毒免疫反應,其水平變化能實時反映患者免疫功能恢復狀態,為抗病毒治療方案的優化提供依據。這些案例證實,細胞因子檢測可為疾病的病情評估、療效監測提供重要檢驗依據,助力臨床實現精準干預。總之,細胞因子的臨床應用,本質是將檢驗技術從“輔助診斷工具”升級為“診療全流程價值伙伴” ---通過精準的指標監測減少診療盲目性,通過免疫功能評估提升治療安全性,最終實現醫療資源高效利用與患者診療獲益最大化,是檢驗醫學賦能價值醫療的典型實踐。
山東大學齊魯醫院(青島)王謙教授分享“C-GALAD模型在中國人群肝癌管理中的應用及風險分層價值”,深入介紹該模型在肝癌早期篩查、早期診斷、早期干預中的實踐成果。在山東地區開展的多中心研究中,對乙肝肝硬化高危人群采用C-GALAD模型進行定期篩查,相比傳統AFP檢測,該模型對直徑小于3厘米的早期肝癌檢出率提升40%以上。具體于臨床應用的實踐,乙肝肝硬化患者通過該模型篩查發現異常,進一步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極早期肝癌,經手術治療后5年生存率達95%,遠高于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水平。C-GALAD模型的應用,顯著提升了肝癌“三早”管理的效率與精準度,為降低肝癌病死率發揮了關鍵作用。王教授最后做總結與展望,C-GALAD肝癌模型通過高精準度的早期篩查降低了肝癌的漏診率,通過衛生經濟學優化實現了低成本、高收益的健康產出,是中國肝癌防治從“經驗醫學”向“價值醫療”轉型的關鍵工具,其臨床應用與衛生經濟學價值的結合,為肝癌高危人群的精準管理與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重要支撐。
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王雅杰教授解析“CK18在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(MAFLD)中的臨床價值與前景”,重點闡述CK18檢測對MAFLD的診斷、病情分層及預后評估的臨床意義。王教授強調目前CK18的臨床應用具有權威的臨床循證依據,對于肥胖、糖尿病合并MAFLD/MASH的篩查、診斷價值明確,對于肥胖癥、糖尿病、代謝綜合征等的管理也具有重要價值。CK18于脂肪肝人群的及早肝健康管理價值做了重點解析,尤其對于體型偏胖且多年肝酶檢查正常的體檢人群,能夠通過CK18-M30水平的偏高提示早期MAFLD,及時通過生活方式干預避免了病情進展至肝纖維化。諸多國內外臨床數據顯示,CK18-M30/M65作為肝細胞損傷(凋亡/死亡)的特異性標志物,反映肝細胞損傷模式,能在肝酶異常前反映肝臟損傷狀態,使診斷更敏感有效,可輔助診斷MASH、病毒性肝炎、藥物性肝炎等隱匿性肝炎。另外,該指標在兒童MAFLD/MASH診斷中也表現突出,其檢測陽性率較傳統指標高35%。王教授最后拓展展望,CK18可用于評估糖尿病合并脂肪肝、藥物性肝損傷的進展,為代謝性肝病的規范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檢驗抓手。
作為生物科技領域的創新主體,熱景生物以“發展生物科技 造福人類健康”為使命,在小分子夾心法等創新技術領域實現關鍵突破。此次論壇中,熱景生物深度參與“創新診斷 價值醫療”的主題研討,其基于小分子夾心法的檢測方案已成功應用于慢病管理、感染性疾病篩查等場景,如在25-OH-VD檢測的多重臨床應用場景中,可實現其快速精準檢測,為臨床決策提供即時支持。這種技術成果與臨床需求的深度融合,不僅推動了檢驗醫學技術的落地轉化,更以精準、高效的檢測方案助力臨床決策優化,為提升醫療服務價值、改善患者預后貢獻了企業力量。